美國,就差監聽馬爾地夫上帝了
  “棱鏡計劃”猶如一場大戲,只剛剛上演了褐藻醣膠序幕,離劇終人散為時尚早。
  撰usb稿|饅頭老妖
  眼下,各國媒體應該都非常感激斯諾融資登,自從他叛逃後,就不斷有新的消息爆出,而且一個比一個勁爆,長期霸占了各大媒體的國際新聞版頭條。相反,白宮恐怕對他是很不高興,各位高官輪番上陣解釋申辯,特別是負責外交的國務院更是焦頭爛額,面對盟友的指責和質詢四處滅火。
  而這一切,就像是剛打開的潘多拉魔盒,誰也不知道它裡頭還會飛出些什麼東西烤肉來,不知道它何時才能被關上。
  誰都監聽了
  隨著斯諾登一步步地抖開包袱,人們驚訝地發現,原來“棱鏡計劃”還不止於此。美國國家安全局在自家門口製造了“特大數據盜竊案”:滲入谷歌和雅虎全球數據中心之間的網絡鏈接,“隨心所欲”地拿走了普通用戶的信息。這個項目的代號叫“肌肉”(Muscular)。
  《華盛頓郵報》報道說,斯諾登提供的一份日期標註為2013年1月9日的機密文件顯示,國安局秘密入侵雅虎和谷歌在全球的數據中心,每天將數以百萬計的資料傳回國安局總部。
  該報道還提到,令人驚訝的是,美國國安局除了實施能進入微軟、雅虎、谷歌與蘋果公司的中心服務器的“棱鏡”計劃外,還有另一項計劃,即直接從“正門”入侵這些互聯網網站,獲取谷歌和雅虎的用戶資料——法國7030萬部電話遭監控,西班牙6000多萬個電話被秘密監聽……
  作為國家戰略的一部分,搜集、竊取潛在對手的情報,本是各國通例。因此,當斯諾登爆料說,美國還監控了一些來往於中國、俄羅斯的通訊時,當時並沒有引發多大的震撼。
  實際上,在冷戰期間,美國對俄國、中國等國的監控就一直沒停歇過,明處有間諜衛星、U2高空偵察機,暗處則有各種挖空心思的竊聽手段。美國大使館曾收到俄國少先隊員送來的一件禮物——橡木雕刻成的巨大國徽,在書房牆上掛了幾年,才發現裡頭藏著竊聽器;而俄國駐美大使館的牆壁中也發現過裝修時就留下的竊聽器,甚至曾經在海底電纜上發現過安裝的特殊裝置,可以竊聽越洋電話。在這方面,各國應該說大家彼此彼此,雖然上不得臺面,也是心知肚明的事情,畢竟國家利益高於一切。
  然而,如果竊聽的是盟友,事情可就不一樣了。
  除了之前被曝出可能遭遇監聽的巴西總統迪爾瑪·羅塞夫、墨西哥總統恩里克·培尼亞·涅托、法國總統奧朗德等三十幾個國家領導人,最新上榜的重量級人物是德國總理安吉拉·默克爾,而且監聽時間超過十年!
  德國《明鏡周刊》抖落出來的這一猛料,引得德、美兩國輿論大嘩。誰都知道,身為一國最高行政首腦,總理、總統等要人的通訊里包含了許許多多的國家機密,關係到該國的內政、外交、軍事和貿易等重要政策。因此,倘若美國真的監聽了默克爾的電話如此之久,那由此獲得的機密信息就多得可怕了,完全可能因此而損害德國的國家利益。
  而德國既是北約成員,在許多國際政策上又積極配合、支持美國;雖然曾被前國防部長指責為“老歐洲”國家,但德國強勁的經濟、軍事和工業實力,特別是在歐元區中一枝獨秀的表現,又讓它成為美國一個不可捨棄的強力伙伴。因此,倘若真的開罪了這個盟友,美國的損失將是難以承受的。
  白宮發言人迅速回應說,“美國現在沒有監聽默克爾總理的電話,將來也絕不會這麼乾。”然而,細心的記者發現,這話里有個漏洞:那過去有沒有監聽過呢?難道說,就這麼默認了監聽十年的事情?
  對此,白宮方面保持了沉默。
  德國方面,外長吉多·威斯特威勒在接受CNN的訪問時,不無揶揄地說道:“我能理解,反恐是需要監聽的……但是,偷聽默克爾總理的電話,對於反恐應該沒有幫助吧?”
  就在白宮忙著四處撇清監聽醜聞之際,又一條驚世駭俗的新聞被踢爆。10月31日出版的意大利周刊《全景》雜誌爆料說,美國國家安全局將手伸向了“擁有12億信眾”的梵蒂岡教皇。NSA的監聽名單里不僅包括現任教皇弗朗西斯一世,甚至已經遜位的前任教皇本篤十六世,可能也曾遭到了美國的監聽。
  教皇在西方有不小的影響力,美國《福布斯》雜誌剛剛把他排在“全球最具權勢人物”第四位。“俄羅斯之聲”評論稱,在美國看來,沒有什麼是神聖不可侵犯的。“NSA是不是想瞭解上帝對情報收集有何看法?”
  報道稱,僅2012年12月10日至2013年1月8日期間,全意大利就有約4600萬次電話被NSA監聽,而這其中也包括往來於梵蒂岡教廷的通話。今年3月梵蒂岡主教秘密會議期間,NSA截取了主教們居所內的通話記錄。而據“維基解密”網站公開的文件顯示,早在2005年,還是阿根廷主教的現任教皇就已經被NSA列入了監聽名單之中。報道稱,被監控的還有梵蒂岡銀行新任總裁弗萊貝格。報道稱,NSA對梵蒂岡的電話監聽分為四個等級:領導人意圖,對金融體系威脅,外交政策和人權。
  《全景》周刊稱,斯諾登手頭掌握的一份絕密文件顯示,英國政府情報中心通信總部參與了NSA的“坦博拉”計劃,並負責監控3條終端設在意大利的海底光纜,從而對意境內的電話和網絡數據進行大規模監聽攔截,以獲得商業和軍事情報,之後再將所掌握情報提供給NSA。為此,意大利政府在10月31日緊急召開了國家安全會議。
  對於意媒的報道,梵蒂岡的回應很低調:“教廷沒有收到相關信息,對此也不擔心。”NSA發言人的回應則持續其一貫態度——從未從事針對梵蒂岡的諜報活動。
  大使館成諜窩?
  2008年7月,美國駐德國大使館在柏林投入使用。據《明鏡》周刊報道,這座大使館的屋頂上裝有一套特殊的竊聽裝置,據稱美國中情局和美國國安局(NSA)就利用它來監視德國聯邦政府工作區上空穿梭往來的電子通訊信號。而且還有證據表明,默克爾使用最多的那台手機,就是監控目標之一。對默克爾手機的監聽,正是通過與國會大廈咫尺之遙的美國駐德國大使館進行的。
  德國《明鏡》周刊援引英國調查記者敦肯·坎貝爾的話指出,美國駐德國大使館的屋頂上有一些玻璃狀的凹痕。這些凹痕不光滑,隱藏在周圍的大理石之中。但是它的材料特殊,極微弱的射頻信號都能穿過。監聽設備應該就藏在這些允許無線電通過的玻璃帷幕之後。
  消息傳出後,德國方面派出了直升機對美國駐德國大使館進行“掃描”。對大使館的熱成像掃描顯示,屋頂溫度明顯高於建築物其他區域。
  更為火上澆油的是,美國政論網站“TheBlaze”報道指出,美國使館的這種疑似監控裝置的“白盒子”其實遍佈全球,其中至少包括北京(中國)、特拉維夫(以色列)、馬德里(西班牙)、莫斯科(俄羅斯)、柏林(德國)和斯德哥爾摩(瑞典)。當然,其用途如何還不好說,畢竟監聽他國通訊,依然是一項高度複雜的技術,並非一個接收裝置就能完成。
  在《明鏡》周刊繪製的被美國監聽的全球城市地圖中,中國的北京、上海、成都、臺北和香港五大城市均榜上有名。該報道引述據說是美國國家安全局的文件指出,美國在全球約80個地點設有特殊情報搜集部,簡稱SCS。而SCS依托美國駐當地的使領館,專門監聽所在地區政府部門的通訊。
  除中國外,東亞地區僅美國的盟友日本、韓國,以及新加坡、文萊、蒙古等國被排除在監聽名單之外。歐洲地區也被大面積監聽,不僅俄羅斯、捷克等東歐國家上榜,德、法、意等國也沒有因為是北約成員國而幸免,只有美國真正的盟友英國,以及國際影響力相對較弱的北歐國家沒有受到美政府監聽。而《鏡報》報道顯示,英國的情報部門甚至很可能還參與了棱鏡計劃。
  德國《明鏡》周刊還披露,一份監控文件顯示,在一個手機號碼的“使用者”一欄中,赫然寫著“德國總理默克爾”。這個號碼正是默克爾經常用來和她的基民盟成員、部長以及親密朋友往來的手機號碼,她通常用這個號碼收發短信。這份監控文件的形成時間為2002年,由此算來,默克爾至少已被監聽了10年之久。
  不過,文件並沒有表明對她採取了何種形式的監聽:是僅僅記錄了通話的時間和對象呢,還是通話內容都被監聽了呢?理論上說,前者難度較低,而後者則需要更複雜的技術。
  同時,考慮到該報道表示情報來源只是一份該監控文件的複印件,所以其真實性尚不能確認。
  意欲何為
  美國費盡心力,搞出“棱鏡”、“肌肉”計劃,究竟意在何方?
  在當今的世界經濟、政治格局下,美國似乎已經失去了冷戰時期超然獨步、絕對領先的地位:國債高企、經濟複蘇乏力,在一些高技術領域也在被對手逐漸趕超。  然而,先輩的雄心壯志恐怕不會在這一代美國人身上喪失,美國近期一系列的戰略佈局,包括“重返亞太”和在伊拉克、阿富汗的撤軍抽身,都體現出了這種努力的決心。因此,情報搜集工作依然是美國制定國際戰略的重要依據,包括了對盟友的監視工作。
  目前,斯諾登的最新爆料已經引發了德國、巴西等國家的公開不滿,紛紛要求美國對此做出解釋,並承諾不再進行類似的勾當。10月31日,德國綠黨議員斯特勒貝勒在莫斯科與斯諾登舉行了三個多小時的會面。斯諾登主動表示,願意協助德國調查美國竊聽默克爾手機的事件。斯特勒貝勒還帶回了斯諾登給德國聯邦政府及聯邦議會的一封署名信。斯諾登在信中表示,他曾親歷美國政府肆意踐踏公民的隱私,願意對指證這一事件做出貢獻。
  美國方面,先是由情報總監詹姆斯·克蘭珀出面澄清,前幾天又派出國務卿克裡到英國國會表示,儘管NSA的目標絕對只是為了反恐,保護美國和歐洲盟友們的安全,但承諾會對NSA的監聽計划進行全面的檢視與調整,以更好平衡國家安全與國民權益、盟友感受之間的關係。
  然而,盟友方面的火氣也不是那麼容易打消的,德國、法國都表示要與美國就監聽事件舉行專門的雙邊會談,以澄清事實。德國甚至表示要求美國書面承諾不會監聽德國的通訊。
  據德國《法蘭克福彙報》和《明鏡周刊》11月3日報道,德國與美國將達成一項雙向協議,規定兩國相互間不搞監聽活動,協議擬明年初正式實施。不過,德國政府發言人拒絕對此報道發表評論。
  斯諾登也於近日表示,如果需要,他甚至可以親赴美國國會,就“棱鏡計劃”作證。這是否暗示他將主動回國受審?
  而相應的,各國也在加強自己的反竊聽技術,畢竟,相信一紙“互不監聽協議”,遠不如掌握更先進的通訊保密技術可靠。在這方面,大氣層激光通訊、量子通訊等技術都是未來的發展方向,但這場竊聽與反竊聽之間的競賽,註定也將繼續進行下去。
  “棱鏡計劃”猶如一場大戲,剛剛上演了序幕,離劇終人散為時尚早。
  棱鏡門前情回顧
  愛德華·斯諾登(Edward Snowden),一個普通的美國小伙子,受雇於一家私人企業,而這家公司承包了美國國家安全局(NSA)的一些機密的情報分析業務。
  隨著他的出走,一個名為“棱鏡”(PRISM)的龐大計劃也慢慢浮出水面。這一計劃由NSA牽頭、CIA等多個部門參與,負責通過技術手段來監聽監視手機通話、電子郵件、上網行動等通訊,其覆蓋面相當廣大。
  今年6月,斯諾登先是逃亡中國香港地區。美國隨即宣佈對其進行全球通緝,並警告各國不得接納他。斯諾登向多國提出了避難申請,均遭拒絕;態度稍曖昧的玻利維亞總統萊拉莫斯,因為被懷疑私藏了斯諾登,專機就被歐洲多國拒絕降落,險些釀成空難。
  在護照被吊銷後,斯諾登毅然飛往俄羅斯,在機場的中轉區住了一個月,終於在8月獲得了俄羅斯的臨時避難許可,這才算是結束了漂泊無定的生活。
  最開始披露出來的信息,“棱鏡”計劃中最大的監視對象就是普通的美國公民,所以美國民眾的憤怒情緒迅速膨脹開來。
  然而, NSA對於民眾的質疑並不太買賬。NSA的局長、四星中將亞歷山大將軍公開表示,棱鏡計劃並無意損害公民的通訊秘密和自由,而是為了防範恐怖分子對國家和民眾的傷害。他還特別強調,在9·11之後,美國再也沒有經受過大規模的恐怖襲擊,這與棱鏡計劃的工作是密切相關的,監聽就是反恐的必然需要。
  這句話不完全是強詞奪理。在9·11恐怖襲擊發生後,民眾普遍質疑,這麼多個恐怖分子(其中一個還上過可疑人員的黑名單),混入美國學了大半年的飛行課程,為什麼情報部門居然毫無察覺,任由其一步步實施計劃?對此,參眾兩院很快通過了《愛國者法案》,其中就包括了加強情報搜集的內容,為NSA的行動提供了法律依據。
  回頭看來,這些情報工作似乎成績不錯,挫敗了多起還在陰謀策劃中的恐怖襲擊,抓獲了諸多危險分子,特別是擊斃了本·拉登這個始作俑者。而近年幾起恐怖襲擊,比如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胡德堡槍擊案等,雖然影響惡劣,但與9·11相比,危害下降了好幾個數量級。
  因此,美國國內抗議的聲音並不算大,特別是在參眾兩院,並未因此而對總統提出過於嚴厲的指責。
(編輯:SN05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p55opalh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